查看原文
其他

迟来的礼赞 清华老教授的故事感动无数人

海宣 海淀故事 2020-09-17
凡人一生,悠悠数十载,
人们固然无法评价什么样的人生是最好,但那些被后人记住的人,却往往有着近乎一致的人生准则:
做有意义的事,做有价值的人,赵家和就是这样的人,做了很多这样的事。
▲1991年,赵家和在UT San Antonio

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,赵家和的名字并没有被很多人知晓,取而代之的是这个“一位清华退休老教授”的代称。

他出生于抗战年代,成长在建国初期,见证并参与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之路,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,他一生兢兢业业,无私奉献,甚至“倾其所有”,只为将这份挚爱的事业做到极致。


▲2012年,签署捐赠委托协议书

2012年7月22日,这位传奇的教育家却因身患癌症而不治离世,去世前,他捐献出了自己毕生所存的1500万元积蓄,也捐献出了自己曾饱受病痛折磨的身体。
他看似没有留下任何生活在世的痕迹,但如今,他的事迹却感染了每一位不曾与其谋面的普通人,也感召着每一位曾经接受过他帮助的贫困学生,将这种精神与信念不断地传承下去。 
▲2001年清华90年校庆,右为赵家和

从2006年开始,这位一直在传授“理性经济人”原则的金融学教授就一直做着看似不“理性”的事情:
他倾毕生投资所得1500余万元资助西部贫困高中生,却决不允许他人泄露半点儿他的个人信息。连他从未离开过的清华园,都没几个人知道其中的秘密。


“认真做事”的教书人


“干一行、爱一行、精一行”,很多人这样概括赵家和。
“最爱教书,最高兴的时候,就是讲一个问题,别人听懂了” ,赵家和的老伴吴嘉真如是说。

赵家和当了一辈子老师,别人教书,是学一门、教一门,而他的数十载教育生涯,则横跨了工、理、文三个学科,这三次的人事调动,都是因为学校建了新专业或新机构,需要有人去开垦拓荒。
▲1977年,建立清华电教中心
赵家和的三次“转行”:1955年,赵家和拿到清华大学第一届“优良毕业生”奖章,并从无线电系毕业留校任教,从事本学科教学;1977年,筹建电化教育中心;1979年,到科研处搞管理;1985年,年过半百的他再次“转行”,筹建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第一个文科学院——经济管理学院。

每一次的调动他从来都只是说好,没有过半点犹豫,然后便一门心思地投入到新领域教学事业的研究工作中。
“他做起事来极其认真”,83岁的清华工物系退休教授桂伟燮如此评价赵家和,并深深叹服同窗好友的“韧劲”和“拼命”。
▲1983年,赵家和带领教育部12所高校赴美采购计算机

80年代初期,世界银行提供给清华第一批无息贷款,赵家和因为讲的一口好英文,就被派到国外选购计算机和先进仪器设备。
他既当领队、又做翻译,还要当技术顾问,白天与外商谈判,夜里还要与国内方进行沟通,20多天的努力,最终他带回了几乎是市场价格一半的计算机,但自己却瘦了十几斤,还因此落下了失眠的顽疾。
勤俭度日,“大家”至上

赵家和一生勤俭节约,一件1美元的化纤毛衣可以穿十几年,而自己的住所也是十几年来都不曾换新。他这样做不是要把节省下来的钱用于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,而是为了心目中那个早已认定的“最佳投资”项目。 1998年,赵家和退休,他应邀担任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客座教授,去往美国,当大家都以为赵教授会就此在美国度过安逸晚年的时候,他却毅然决然的放弃待遇丰厚的工作,回到了国内。
▲1998年,赵家和工作照

刚刚回国的赵家和把在美国讲学积攒下的20多万美金,全部交给了从事金融投资的学生刘迅来帮忙“打理”,而自己则继续在外讲学、给商业机构做顾问,从未得闲。
直到2005年,赵家和托刘迅打理的那笔资产,经过积累已经超过了500万元,72岁的赵家和,这一次决定要把自己的能量辐射到更广阔的大地上,终于,这个他酝酿已久的“大项目”被宣布出来——我要捐资助学。

“我们也没有多大本事,热闹的地方就不去了,就做一点雪中送炭的事吧,锦上添花的事情,就不做了。”这是赵家和常挂在嘴边的话。

想法说出后,他立马便采取了行动。为了解贫寒学子的生活状况,赵家和搭公共汽车,一趟趟跑到北京的远郊延庆考察,每次回来都疲惫不堪,却都舍不得多花些钱包个车。 
2007年,赵家和在秘鲁利马讲学

不辞辛苦的奔波终得美好结果:
2006年,第一笔助学款从北京寄出,江西、湖北、吉林、甘肃……多个省份的贫困学生陆续收到赵家和的助学资金。 2009年,为避免资助学生过于分散,赵家和改变捐助方式,从白银市实验中学整班资助开始,把捐助范围从全国多地向西部聚拢。
向死而生,生而无憾

助学项目在赵家和的努力下逐渐走上正轨,然而他自己却在例行体检中查出患上肺癌,且癌细胞已经向脊椎和脑部转移。 癌症的治疗需要投入大量资金,并很可能是长期持久战,好在赵家和的账户上有刘迅帮其打理的千万元的投资所得,可以保证较好的治疗。在众人稍微松口气的时候,赵家和自己却宣布,他要保守治疗,他要把积蓄全部用于自己的助学项目,并成立基金会,让这个项目走的更加长久。
▲2012年,赵家和在医院治疗期间与清华经92-2班同学合影

2011年,他找到了“学生兼同事”,清华经管学院原党委书记陈章武,委托他筹建基金会。
2012年初,由赵家和捐资倡导建立的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正式成立,华池一中、环县一中、镇原二中等甘肃省10所高中共1000名优秀寒门学子成为资助对象。

有一种生,叫向死而生,这样的人,他们看淡了死亡,看透了生与死的关系,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,积极地生活。只有拥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做出这样的人生选择吧,赵家和毫无疑问正是这一类中的典型,生命垂危之际,不但不畏惧死亡,甚至还要跟时间赛跑,将自己未完成的事业继续完成,这是何等的勇气与作为。 临终前,面对前来探望他的老友,他眉目舒展,说了一句:“求仁得仁,了无遗憾。”
短短几个字,几乎浓缩了他这平凡却不平庸的一生。在世的他,淡泊名利,心怀天下,却没有得到本该得到的赞美之音,四年后的今天,知汝之事者,均当向其献上一句迟来的礼赞!
▲2012年,在协和医院进行遗体捐赠

历史从来都不会辜负任何一个人。同样是逝去,也终有化作尘土与载入史册之别。赵家和的生命是有重量的,这位平凡的教育家在有限的人生里,为后人留下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馈赠,更是一种信仰上的传承

而他的逝去也正如上图协和医院的标语所示:


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样,都是光照人间!


编辑 / 赵子云

图片 / 来自网络




如欲关注更多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,请点击“阅读原文”。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